W020090408340575097907.jpg

復活節的前一個星期五,基督教節日。

耶穌受難日是紀念耶穌生命中最高潮的一周(即“聖週”,又稱“受難週”)中最重大的日子。這一周是從復活節前的一個星期日(棕櫚主日——耶穌光榮地進入耶路撒冷城,民眾手持棕櫚枝歡迎他)開始,經復活節前的星期四(立聖餐日——紀念耶穌與門徒進“最後的晚餐”時設立聖餐禮)和星期五(受難日—— 紀念耶穌為世人的罪被釘十字架而死)到復活節(星期日)結束。這一周是從復活節前的一個星期日(棕櫚主日——耶穌光榮地進入耶路撒冷城,民眾手持棕櫚枝歡迎他)開始,經復活節前的星期四(立聖餐日——紀念耶穌與門徒進“最後的晚餐”時設立聖餐禮)和星期五(受難日——紀念耶穌為世人的罪被釘十字架而死)到復活節(星期日)結束。 “聖週”的主題也是《新約聖經》的核心內容——耶穌基督的受死和復活。 “聖週”的主題也是《新約聖經》的核心內容——耶穌基督的受死和復活。

復活節(主復活日)是一個西方的重要節日,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基督徒認為,復活節象徵著重生與希望,為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30到33年之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後第三天復活的日子。如該地區有復活節假期的話,通常與耶穌受難日一起放假。今天,許多與復活節相關的民間風俗例如復活節兔和復活節彩蛋都不是起源於基督教的。耶穌只吩咐門徒要記念自己的死亡(路加福音22:19,20)。

法語、荷蘭語和北歐諸語的名稱來自逾越節。

復活節的英語和德語原指古代宗教的「春節」,即慶祝春回大地的節日。該節日源於古巴比倫的愛情、生育與戰爭女神伊絲塔(Ishtar,美索不達米亞女神),後來伊絲塔成了西歐的黎明和春天女神「依絲翠(Eastre)」。證據之一是兩個名字有相似的讀音;另一證據是 Eastre 的涵義為東方(East),因為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希斯錄著的《兩個巴比倫》說「Easter」(音譯『伊斯特爾』,即復活節的英文)是個名字,源自迦勒底,跟基督教沒有關係。[1]其實就是「阿斯塔特(Ashtart)」,即天后「貝爾斯特」的頭銜之一。考古學家萊亞德在亞述的碑銘上發現,「貝爾特斯」即是古巴比倫的生育和戰爭女神「伊什塔爾」。

在西方,與復活節相關的物品有復活節兔和復活節彩蛋。傳說復活節彩蛋都是兔子的蛋(但事實上,兔子其實是不下蛋的,所以復活節彩蛋其實都是雞蛋),有些人喜歡在蛋上畫各種各樣的鬼臉或花紋。而這些民間風俗都不是起源於基督教的。

《天主教百科全書》指出「復活節吸納了許多慶祝春回大地的異教習俗。」蛋象徵初春一切恢復生機,兔子在異教象徵多產。如今依然流行的復活節慶祝活動,充分證明了復活節含有濃厚的巴比倫色彩。今天人們在耶穌受難日吃十字包和在復活節吃彩蛋,這些宗教習俗可見於迦勒底的宗教儀式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